陶行知(1891—1946)徽州歙縣黃潭源村人。“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作為一位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在躬親教育實踐的三十年生涯中,以茶辦學就是一段奇特的經歷。無論是幼年的半工半讀,還是稍長正式跨入崇一學堂,家鄉的茶事始終是陶行知人生中重要的一課;乃至他投身平民教育,仍不忘從茶起步,以茶館為載體進行辦學實驗。
南京近郊的曉莊師范學校,是陶行知實踐鄉村教育的基地;而在曉莊師范學校附近有一個村莊叫畬兒崗,還有一片茶園;陶行知將這片茶園命名為“中心茶園”;他還聘請了農友陳金祿擔任經理,自己則是親任指導。而在這片茶園旁邊,陶行知建了一家茶館,一家專為莊稼人辦的茶館。為了辦好茶館,陶行知還專門雇了一位村嫂負責燒水沖茶。每天傍晚,只要那大喇叭式的留聲機一響,畬兒崗村莊那些嗜茶的老漢們,便三三兩兩坐進茶館喝茶聊天。莊稼人只有黃昏之后,才有工夫坐到這里喝茶,也只有喝著這樣釅釅的茶湯,才好解除他們勞碌一天的疲乏,享受那份苦中作樂的愜意。
從茶館開張那天起,茶館就像趕燈會一樣,擠得門里門外都是人。所以,茶館門口柱子上就張貼著陶行知自撰的茶聯:“嘻嘻哈哈喝茶;嘰嘰咕咕談心。”而曉莊師范的學生也在茶館里和農民一起當爐燒茶,并在陶行知的帶領下開展農民教育活動;他們根據農民的特點,以說書的方式教農民識字,邊喝茶邊解釋,寓識字于品茶之中。
畬兒崗的茶館辦出了效果,陶行知又規定曉莊師范的師生在每一所中心小學的附近都要辦一所民眾茶館或茶園;此后,類似的茶館便雨后春筍般的涌現。畬兒崗茶館由一花獨放到迎來百花盛開,在中國教育史上可謂是絕無僅有的創造,在中國茶史上也是前無古人的佳話。比之一般的茶館,它們既有相似點,也有其殊異之處。因為陶行知創辦這些茶館,并非僅把它們視為喝茶聊天的地方,同時更把它作為教育鄉村民眾的課堂和豐富民眾娛樂生活的場所。正如他為一家茶館撰寫的對聯:“為農民教育之樞紐,是鄉村社會的中心”。
陶行知是愛茶之人,他對家鄉的茶有著深刻的理解和強烈的感情。他說:“我們徽州的土產本來不錯,你看朱晦庵、戴東原諸位先賢,那一位不是土產”?“譬如茶葉是家鄉的土產,我們徽州人是沒有不喜歡喝徽州茶的”。是啊,徽州是茶葉的重要產地之一,徽州茶就是徽州的土產、物產、特產……。
陶行知與茶商世家的謝育華是至交,而謝育華是黃山毛峰茶創制人謝正安的孫子;他與陶行知是同鄉也是校友,兩人關系密切,友情深厚。陶行知創辦曉莊師范學校時,謝育華接到邀約信后即從上海趕到曉莊師范任教,他與陶行知一起帶學生下田勞作;一同開辦茶館并給予了經濟上的支持。也正因為陶行知出生在茶鄉且喜愛故鄉的茶;所以,陶行知寫了一首《毛峰茶詩》:“茶吞黃山云霧質,水吐漕溪草木香。來客若是玉川子,多喝一碗又何妨。”這首茶詩對黃山毛峰茶的產地、環境、品質都有細致的描述和贊譽,可謂是美輪美奐。是啊,故鄉的毛峰茶既香又甜,多喝一碗又何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