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熾甫(1847~1929),字世昌,徽州歙縣昌溪人。吳熾甫的家族在清中后期,就已經成為一個赫赫有名的徽商家族。此前,吳熾甫遠祖在北京經營茶葉生意,又兼顧日用百貨,生意做得很大。清朝中期,吳熾甫父親吳亦煒經營“久著聲譽”的“吳德豐茶莊”,而且還兼任朝廷“布政司理”、“儒林郎“、“朝儀大夫”等職。當時,吳亦煒的茶葉生意以京都為基地并向各地輻射,產業遍及北京、武漢、揚州、福州等地,在張家口設有吳德祥茶莊,在河北宣化設有吳德裕茶莊,在北京西單設有吳恒瑞、吳祥瑞茶莊。吳家的茶葉生意名氣之大,甚至以“吳茶”一詞來專指。當時在徽州地區,曾經廣泛流傳著一句俗語:“吳茶周漆潘醬園。”這句俗語說的就是徽州特色商業的代表,其中的“吳茶”,便指的是吳熾甫和他的祖輩用茶葉構建起的龐大商業帝國。
同治五年(1866),18歲的吳熾甫從父親吳亦煒手中接過一個茶莊,當時吳家中有5個兒子,作為長子的吳熾甫分得一處名叫“吳恒瑞”的茶莊。隨后,吳熾甫憑借著這個茶莊起家,他不僅繼承父業走上了茶葉經營的道路,而且在此后的幾十年里,憑借著過人的商業智慧,將吳家的茶葉產業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吳熾甫繼承家業以后,初營磚茶,銷往內蒙古等地;他不僅在徽州設有“吳介號”“泰昌發”等,收購黃山毛峰、屯綠等徽州名茶。同時,他也在各主要產茶區設立茶號收購茶葉。在不斷拓展業務以后,逐步形成以北京為基地;組織茶葉收購、加工、窨制、批發、零售業務,經營范圍遍及皖、浙、蘇、閩、贛、鄂、冀、遼諸省。根據《歙縣志》等史料記載,至光緒、宣統年間,吳熾甫的生意已經遍布京城以及北方許多城市。他除了北京城開設的“吳介號”茶莊分店外,還有北京西單北大街的“恒瑞”“存瑞”茶莊,東四北大街的“星聚”茶莊,西四北大街的“源成”商號,菜市口大街的“德潤”茶莊和地安門外的“肇祥”商號等。此外,在河北張家口還設有“德祥”、宣化設有“德裕”等商號。由于布局合理,分工明確,誠信待客,經營有方;吳熾甫一舉成為了歙縣、乃至全國最大的內銷茶商之一;所以,在徽商群中他被人譽稱為“熾甫老大”。吳熾甫經營茶葉積累了資本以后,開始涉足實業;清末時期,他出資在漢口經營房產業,同時還開辦牙刷廠和百貨公司;到了民國初年,他又在揚州開設了“協和”、“利通”兩家鹽行。到了上世紀20年代,在吳熾甫去世的前夕,他一手打造的吳家商業帝國的資產已近千萬元;成為當時赫赫有名的民族資本家。
據《歙縣志》記載,吳熾甫發達后并沒有忘記家鄉,他熱心家鄉的公益事業,曾捐銀重修家鄉的泰昌石橋,又資助昌溪復興小學購置田地70畝,并以地租資助族中貧困子弟讀書。吳熾甫憑著吃苦耐勞、精明與誠信贏得了成功,不僅獲得了聲譽,在一定意義上也成了著名徽商形象的縮影;在業茶六十多年的時間里,他留下了許多業務賬本和茶票等,通過這些賬本的記載,人們不僅能看到他業茶的歷程,同時也能看到清末時期徽州茶商的發展旅程……